《中国女排》电影评测与剧情解析

2024-08-30 05:57
1

《中国女排》电影评测与剧情解析

电影《夺冠》,原名《中国女排》,是根据中国女排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路走来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。这部电影从最初的定档大年初一,到最终在今年9月25日上映,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波折,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和关注。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并不如预期的那般精彩,引发了众多讨论和争议。

一、 剧情解析:三个时代的缩影

电影《夺冠》选取了中国女排最具代表性的三个阶段,通过这三个阶段来讲述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。

1. 80年代:青春的拼搏与民族自豪

电影的第一部分从1979年开始,展现了中国女排在当时经济落后、物质匮乏的年代,凭借着顽强拼搏的精神,最终获得了世界冠军,为中国人带来了无上的荣耀。这一部分主要围绕着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夺冠的经历展开。影片刻画了教练袁伟民(吴刚饰演)和队员们刻苦训练、奋力拼搏的场景,展现了中国女排敢打敢拼、永不放弃的精神,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的拼搏精神和爱国情怀。

2. 90年代:低谷的迷茫与时代的变革

电影的第二部分则讲述了中国女排在90年代面临的挑战和困境。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新一代队员的涌现,中国女排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,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。这一部分主要以郎平第二次执教中国女排的经历为主线,展现了女排姑娘们在经历失败和挫折后,如何重新振作,并最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季军的曲折过程。这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女排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持和坚韧,也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所遇到的

3. 2010年代:重回巅峰与时代的担当

电影的第三部分则聚焦于中国女排在2010年代的崛起和重回巅峰。这一部分以郎平第三次执教中国女排,带领她们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夺冠为主线,展现了中国女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克服困难,最终在世界舞台上再次取得辉煌。这一部分体现了中国女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,如何保持自身特色,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,最终取得成功。

二、 电影的不足与争议

尽管电影《夺冠》取材于中国女排的真实故事,并试图展现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,但电影本身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争议。

1. 叙事节奏:缺乏连贯性

电影的叙事节奏存在着一些整体显得有些凌乱,缺乏连贯性。例如,电影在讲述不同年代故事的时候,时间跨度过大,缺乏过渡,导致故事之间缺乏联系,观众难以完全理解故事的脉络。电影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存在着不足,例如,对一些重要比赛的刻画不够深入,对一些人物的塑造也缺乏层次感。

2. 内容深度:聚焦表面,缺乏深度

电影只展现了中国女排的表面,没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核。例如,电影对中国女排的训练和比赛过程的描写,过于注重表面形式,缺乏对队员们内心世界的展现。电影对中国女排精神的体现也较为肤浅,没有真正触及到中国女排精神的核心内涵。

3. 情节安排:逻辑欠缺,刻意煽情

电影在情节安排上也存在着一些逻辑上的例如,在一些关键情节的处理上,显得过于刻意,缺乏真实性。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也存在着刻意煽情的嫌,例如,在一些比赛的场景中,一些队员的反应和表现显得过于夸张,缺乏真实感。

4. 争议: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平衡

电影在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难以取得平衡。由于电影取材于真实事件,因此在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刻画方面,需要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,也需要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,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。电影《夺冠》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出色,一些情节和人物的刻画显得过于刻意,缺乏真实感,也无法展现中国女排的精神内核。

三、 一部有遗憾的电影

电影《夺冠》虽然取材于中国女排的真实故事,但电影本身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争议。电影在叙事节奏、内容深度、情节安排等方面都存在着最终未能完全展现出中国女排精神的魅力。

电影的价值在于它为观众展现了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,让观众了解中国女排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内核。但电影的遗憾在于,它未能以更深入、更感人的方式去展现这些故事和精神内核,最终导致电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被削弱。

优点 缺点
展现了中国女排四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叙事节奏缺乏连贯性
部分情节真实感强 内容深度不够
演员演技在线 情节安排逻辑欠缺
展现了中国女排精神 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难以平衡

在电影《夺冠》上映之前,曾经因为陈忠和以及女排高层对影片情节的不满而闹出了一些风波,这或许也预示了这部电影最终呈现的效果不会完全符合观众的期待。电影本身的价值和意义究竟如何,最终还是需要由观众自己来评判。

最新回复 (0)
返回
发新帖